民進黨政府雖然一再保證實現「非核家園」,但是看這一陣子的發展,我擔心實現不了的可能反而在變大。
如果「非核家園」是一場戰役,那現在政府的戰略、戰術和主帥都出現問題。
先說戰略。
「非核家園」的目標雖然說是在2025年,但真正的關鍵點在明年 。這好比歐戰雖然要打下柏林才結束,但是關鍵點在諾曼第登陸。諾曼第登陸不了,後頭的免談。同樣的,明年台電核一核二可能全停,加上有許多新舊發電機組交替,供電管理要特別注意。明年渡得過,「非核家園」就實現了三分之二;渡不過,2025也很暗淡。
正因為明年是「非核家園」的諾曼第之戰,從現在到明年五月這短短六個月還不是用電高峰的期間,正該是政府全力備戰,監督台電改善電力供需管理的黃金時間。然而,僅有的這麼一點寶貴的時間,現在政府卻用到《電業法》修法上。
政府應該把如何改革台電,解決缺電風險當作戰略,然後看怎麼修《電業法》來當戰術。但是現在政府卻把《電業法》的修法當戰略,然後以為修了這個法之後就可以解除缺電風險。
事實上,《電業法》再怎麼修,如果不先改革台電經營管理上的問題,仍然會一直喊缺電。
台電夏天會喊缺電,秋天也會。前一陣子像大林這種老舊機組出問題喊缺電,而未來即使林口電廠的新機組完全啟動,仍然可能因為輸配電線配合不上送不出電來而喊缺電。現在說太陽能發展不足所以喊缺電,但是如果台電的太陽能饋線問題不解決,絕大部份仍然是兩個月來一次手抄表,那將來太陽能裝置容量擴大得越多,瞎子摸象的可能還越大。
林全院長說:「台電球員兼裁判,不可能發展綠能」。他的話只說對了一半。就算要另外發展綠能,仍然要先改革台電球員兼裁判的角色。
關鍵的六個月時間裡,迴避對台電的改革,卻把心力用到《電業法》修法上,就是戰略錯誤的問題。
戰術上出的問題,是要修《電業法》,卻始終講不清為什麼要這樣修、修了有什麼好處。
有一次,我當面問林全院長為什麼非得現在修《電業法》不可。
他的回答是:像Google就希望在台灣開發綠能,但是因為投資大,所以必須在自用之外,還可以對外銷售。所以他說:《電業法》不修,Google沒法對外賣電,也就沒法吸引Google來台開發綠能。
但是,看Google對外的說法,他們在台灣並沒有這些準備,甚至還都沒有購買綠電。
那政府這次修法要鼓勵開發綠能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企業?
政府應該以實例來說明:《電業法》修法之前,這類企業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有哪些?修法之後,可以做的事有哪些?期待他們在自用發電之外還賣多少電?是否也要歸到再生能源躉購制度之下?賣電的時候怎麼跟台電競爭?
然後,政府期待這次修法之後,到明年五月底之前到底可以增大多少綠能?可能彌補明年多大的供電缺口?
這些都不講清楚,造成各種不同立場的人都一致主張退回法案,不足為奇。
主導修法的單位是能源局,這本身也是個戰術錯誤。
在「開放台電」的結案報告裡,我們指出台電的管理問題之沒法改善,有一個原因在於直接負責督導台電的能源局,「看起來卻像是幫台電在圍事的小弟」。這次台電工會代表在公聽會上說,能源局和他們是「同一國的」,可以當作旁證。
所以我們在「開放台電」結案報告裡認為:由能源局這樣本來就擺脫不了舊有問題的人來擬這個《電業法》的修法版本,主觀上我們就打一個問號。何況,要修法,「需要謹慎以對,不論就能源政策、中央及地方的參與、台電本身適當的處理,需要更透明而完整的討論。」
這次公聽會有學者批評《電業法》的修法是被台電綁架,也不足為奇。
主帥的問題,則顯示在打這場戰役的決心不足上。
最近政府一面說一定會在2025年實現「非核家園」,一面又說如果明年缺電,就要重啟已經停機的核一廠一號機和核二廠二號機機組,就是決心不足。
想想看,艾森豪會在發下豪語一定要打下柏林的同時,又說諾曼第如果打不下來就暫時退回來嗎?
也正因為決心不足,所以會增添亂局。
十月份,出現一個奇觀:「非核家園」的政府官員,講話的立場竟然像是「擁核」政府官員,說核一廠一號機和核二廠二號機是「被政治性停機」,所以造成供電缺口。
這樣,同一段時間會看到商業總會理事長說「在綠電可以穩定供電以前,不能輕易廢除核電廠」; 又看到江丙坤出面建議,要解決缺電危機,應該重啟核四,就都又不足為奇。
明年夏天的用電高峰,不到六個月就要來了。台電為了做用電需求管理而推出的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,推一個月才達到萬分之5的目標,連媒體都在批評台電推廣不力,卻不見政府官員要求台電如何改進,也可以看出主帥打這場戰役的決心不足。
時間實在緊迫。再不調整,小心「非核家園」實現不了。
(本文發表在12月5日的《自由時報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