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1日「開放台電」記者會 附件一:
Q:這個計劃和調查研究小組是怎麼產生的?
A:這個問題由本計劃聯絡與協調者郝明義以第一人稱回答:
一,林全院長上台後,基於「缺電」壓力而企圖重啟「核一廠一號機」引起爭論後,我找方儉討論如何打破「缺電」和「非核」兩分法的思維,因此決定針對「缺電」這個焦點,設法解開台電到底是否缺電的謎團。
二,我找方儉討論,是因為他不但早年當記者的時候就和台電打交道,後來他具有企業品管專業訓練等背景後,曾經在1998到2000年之間為經濟部執行Y2K專案的時候,兩年間系統化地培訓台電人員,協助專案管理,以及稽核確認台電各部門Y2K整備工作,最後安然渡過Y2K,並獲國營會頒獎,是我認識的對台電具備分析能力的不二人選。
三,但是要和台電一起實際工作,需要人,也不能太多,應該有個有效的規模和架構。所以我設計「調查研究小組」、「調查研究監督團」和網路上公民參與、監督的三層工作架構。「調查研究小組」第一線實際工作;「調查研究監督團」則提供意見、協助與監督;公布上網的進程和內容,則受全民監督與協助。
四,在鎖定追查「缺電」的主題時,我們決定用財務和管理兩個切面來進行,尤其對一般社會大眾,從財務、管理的切入點是比較容易了解的。所以我問方儉需要什麼樣的工作伙伴,他說需要會計師和數據專家。那我就聯絡我在這兩個領域的朋友,也是我認為一流的專家。一位是我的大學同學,她有工作在身,因此推薦了會計師李宗黎,李會計師在台大教學三十年,卓有聲譽之外,最重要的是我信任我大學同學介紹的專家。數據專家我先找唐鳳,但是她說有人在這個領域比她還熟悉,因此她推薦了我數據分析專家李慕約,我對唐鳳的推介也完全相信。調查研究小組裡邀請陳季芳,是因為他是資深社會記者,對社會事務有樂意參與的公義感。並且他觀察敏銳又善於記錄。在調查研究過程裡可以是記錄者,也是報導者。
五,第二層「調查研究監督團」,我邀了陳謨星、劉黎兒、王塗發、徐光蓉四位。陳謨星,是電機與能源學者,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院士,為多家電廠擔任顧問。 劉黎兒是旅日作家、資深記者,長期注意台電業務,有很犀利的眼光。王塗發,台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所長,台灣環保聯盟總會會長,曾任台電董事、立委、行政院顧問。 徐光蓉,臺大大氣科學系教授,國際組織REN21 資料提供者。曾任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委員、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委員,現任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理事長。 另外邀了兩個團體代表,尚未見回應。一旦個人同時具有團體代表的身分,那麼該團體我就不再多邀請。
六,我認為最能發揮力量的,還是第三層,整體社會的參與和監督。調查研究小組可以說是代表社會向台電要求公開資料,所以我們一切作業都公開、透明,向台電要求資料就請他們直接公開,機密和涉及個資的資料就不碰。總之,希望社會各界的人一起來使用台電公開的資料,分析、解讀台電的資料。所以我們也把自己的調查研究小組稱之為 1.0 版調查研究,然後請社會共同參與,形成 2.0 版調查研究。
七,我自過去兩年因為關切核電相關的議題,而投入編輯一套和電與能源議題有關的書,又因為工作過程而對台電封閉資料與數據有深刻感觸,所以即使相關經歷不深,但不揣冒昧來扮演這件事情的聯絡和協調者角色。
八,至於未來如果要新加「調查研究小組」或「調查研究監督團」的成員要如何決定,我一開始就建議,「調查研究小組」和「調查研究監督團」的首批成員既然到位了,那就應該以讓他們順暢運作為最高原則,所以要不要加入新成員,都應該尊重目前成員的意見,看如何對他們的工作最有利、最有幫助來決定。我的建議,也為他們所採納。